摘要:特瑞普利单抗需静脉注射,首选上肢肘部、前臂静脉及下肢腿部静脉,操作需无菌规范,注射后压迫穿刺点并观察局部反应,警惕过敏等不良反应,合理选择部位与护理可保障治疗安全有效。
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b)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 PD-1 蛋白信号、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在尿路上皮癌、鼻咽癌、黑色素瘤等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围绕其注射部位选择、操作规范及安全管理展开详细说明,为临床应用和患者护理提供参考。
一、注射部位的科学选择
特瑞普利单抗需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临床首选以下部位:
上肢静脉:
✅ 肘部静脉(如贵要静脉、头静脉):血管粗大、位置表浅,便于穿刺且血流速度快,适合首次注射或需快速给药的场景。
✅ 前臂静脉(如桡静脉、尺静脉):血管弹性较好,适合需长期、重复注射的患者,可减少同一部位反复穿刺的损伤。
下肢静脉:
✅ 腿部静脉(如大隐静脉、小隐静脉):适用于上肢静脉条件较差的患者,但需注意下肢血流速度较慢,注射时需控制速度并观察局部反应。
选择原则:
✔️ 优先选取粗直、弹性好、易固定的血管,避免细小或硬化血管;
✔️ 遵循 “由远心端向近心端” 原则,保护大血管,如非必要不首选锁骨下静脉等中心静脉;
✔️ 需长期治疗者,应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交替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同一血管频繁穿刺导致静脉炎。
二、注射操作的规范要求
无菌操作与技术要点
需在严格无菌环境下执行,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及合适规格针头(通常为 18-22G),减少感染风险;
穿刺前需通过触摸或超声定位血管,确保针头与血管角度适宜(一般 15°-30°),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
药物需用0.9% 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规定浓度,缓慢静脉输注(通常输注时间≥30 分钟),不可直接推注。
禁忌部位与风险规避
❌ 避开炎症、瘢痕、静脉炎或血栓形成部位,防止药物外渗或加重局部损伤;
❌ 避免在关节活动处(如腕关节、膝关节附近静脉)注射,以防活动时针头移位导致药液渗漏;
❌ 禁止在化疗药物输注过的血管同侧肢体注射,减少血管内皮二次损伤。
三、注射后的护理与观察
即刻护理
注射完毕后,使用无菌棉签或敷料压迫穿刺点 3-5 分钟(凝血功能异常者需延长压迫时间),防止出血或皮下淤血;
确认无渗血后,覆盖无菌敷料或创可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24 小时内避免沾水。
持续观察与异常处理
需密切关注注射部位48 小时内的变化,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 局部红肿热痛:可能提示静脉炎或感染;
⚠️ 皮下淤青范围扩大:需排查凝血功能异常;
⚠️ 硬结或条索状改变:可能为血管硬化或血栓前兆。
建议患者记录每次注射的部位、时间及自我感受,便于医护人员动态评估治疗耐受性。
四、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应对
尽管特瑞普利单抗注射安全性较高,仍需警惕以下风险:
急性过敏反应:表现为注射中或注射后即刻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需立即停止用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输液相关反应:如发热、寒战、恶心等,多为轻度,可通过减慢输液速度、对症处理缓解;
长期注射并发症:如静脉硬化、血管弹性下降,需通过规范轮换注射部位、定期血管评估预防。
患者注意事项:
✅ 注射前如实告知医生过敏史、肝肾功能及合并用药情况;
✅ 注射期间及结束后留观 30 分钟,确认无急性反应后方可离院;
✅ 出现持续不适时,及时联系主治医生,避免延误处理。
特瑞普利单抗的安全有效应用,依赖于精准的注射部位选择、规范的操作流程及全程化护理管理。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均需重视注射细节,通过科学评估与监测,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免疫治疗的顺利进行,为肿瘤患者带来更优的治疗获益。
注射剂
240mg/6ml|80mg/6ml
中国基石药业
适合用于治疗尿路上皮癌、鼻咽癌、黑色素瘤等癌症疾病
2025-04-22 16:42:43
2025-04-22 16:24:54
2025-04-22 16:11:26
2025-04-22 15:55:25
2024-01-17 09:57:58
2025-04-24 16:51:30
2025-04-24 16:45:17
2025-04-24 16:37:36
2025-04-24 16:33:16
2025-04-24 16: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