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加好友免费咨询→
  •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免疫科 > 痛风 > 多丁那德(Dotinurad)用药方法和副作用分别是什么

    多丁那德(Dotinurad)用药方法和副作用分别是什么

    作者头像
    张馨予

    执业药师

    摘要:多丁那德由日本富士药品与持田制药联合研发,用于成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其服用需遵循渐进式剂量调整,从每日0.5mg起始,依血尿酸水平调整,最大剂量4mg/天。增量期可能诱发痛风发作,需联合药物预防,同时定期复查血尿酸与肝功能 。

    浏览  次
    2025-03-19 11:50:22  发布

    多丁那德(Dotinurad)由日本富士药品与持田制药联合研发,主要用于治疗成人高尿酸血症(尿酸排泄低下型及混合型)以及痛风(高尿酸血症伴关节炎及痛风结节的管理)。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其用药方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特殊人群的使用注意事项。

    一、多丁那德怎么服用

    多丁那德的服用需要遵循渐进式剂量调整原则,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

    初始剂量与递增方案

    成人患者一开始的剂量为每日 0.5mg,口服一次。在服药 2 周之后,需要检测血尿酸水平。要是尿酸水平 > 6.0mg/dL,没有达到标准,患者就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将剂量增加到 1mg / 天。6 周之后,还可以把剂量调整到 2mg / 天,作为维持剂量。最大剂量不能超过 4mg / 天,只有血尿酸一直偏高的患者才可以使用这个最大剂量。

    增量期间的注意事项

    在治疗刚开始的时候,有可能引发痛风急性发作。所以,建议按照医生的指导,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或者秋水仙碱来预防。在增量期间,每 2 - 4 周要复查血尿酸以及肝功能,不要快速调整剂量。要是出现痛风发作,不需要停药,但是要进行对症处理。

    服药期间,每天至少要喝 2 升水,让尿液 pH 值保持在 6.0 - 7.0 之间,这样能降低尿路结石的风险。同时,要避免吃高嘌呤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也要避免饮酒。

    二、多丁那德会引起副作用吗

    多丁那德可能会引发不同系统的不良反应,患者需要了解相关症状并及时应对。

    胃肠道不适

    大概有 1% - 5% 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恶心或者软便的情况。建议患者少食多餐,不要吃油腻的食物。要是这些症状一直持续,就需要联系医生,评估是不是要调整剂量。

    肝功能指标异常

    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 ALT、AST 或者 γ - GTP 升高的情况。在治疗期间,每 1 - 2 个月要检测肝功能。要是指标上升得很明显,就应该暂停用药,并且进一步检查。

    皮肤过敏反应

    皮疹或者瘙痒的发生率低于 1%。如果症状比较轻微,可以用抗组胺药来缓解。要是出现了荨麻疹或者呼吸困难,必须马上停药,然后去医院就医。

    要是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血尿或者排尿异常,需要检查尿常规以及肾功能,排除尿路结石或者肾脏损伤的可能性。

    多丁那德(Dotinurad)用药方法和副作用分别是什么(图1)

    三、哪些人服用多丁那德要特别注意

    特殊人群需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调整用药方案,有些患者可能完全不能使用。

    肾功能障碍患者

    严重肾功能不全(eGFR<30)的患者禁止使用;轻中度患者(eGFR≥30)不需要调整剂量,但是疗效可能会减弱,需要密切监测血尿酸以及肾功能。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虽然动物试验没有显示出致畸性,但是人类数据有限。所以,建议孕妇只有在潜在益处大于风险的时候才使用,哺乳期妇女需要暂停哺乳或者停药。

    老年人与儿童

    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没有明显差异,但是要关注肾功能衰退的情况。儿童用药的安全性还不明确,不推荐使用。

    肝功能障碍患者

    Child - Pugh C 级(严重肝损伤)的患者需要加强肝功能监测,必要的时候调整剂量。轻度肝损伤患者可以正常用药。

    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血尿酸、肝肾功能以及尿常规。在治疗初期,每 2 - 4 周复查一次,病情稳定之后,每 3 个月复查一次。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关注肾脏健康,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侵权必究!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具体用药指引请咨询主治医师
    2025-03-19 11:50:22  更新
  • 多丁那德(Dotinurad)基本信息

    处方药 多丁那德(Dotinurad)
    • 剂型:

      片剂

    • 规格:

      0.5mg、1mg、2mg

    • 厂家:

      日本富士

    • 适应症:

      确诊为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的成年患者(需排除尿酸生成过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