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加好友免费咨询→
  •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重磅】阿司匹林抗癌研究新进展:从抗凝到免疫激活的跨领域突破

    【重磅】阿司匹林抗癌研究新进展:从抗凝到免疫激活的跨领域突破

    作者头像
    张馨予

    执业药师

    摘要:最新研究证实,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中COX-1酶活性,减少血栓素A2(TXA2)生成,从而解除其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显著增强免疫系统对转移癌细胞的杀伤能力。同时,阿司匹林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破坏癌细胞转移所需的“生态位”及细胞间黏附,进一步抑制癌症扩散。尽管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显示其在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癌症中降低转移风险,但其临床应用仍需权衡出血等副作用风险,且人类疗效尚待大规模试验验证。

    浏览  次
    2025-04-01 12:31:41  发布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百年经典药物,其应用领域已从最初的解热镇痛扩展到心血管疾病预防,近年来更因多项研究揭示了其在癌症领域的潜在价值而备受关注。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本文将从抗凝作用、抗癌机制、争议与风险、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抗凝作用:降低癌症并发症风险

    肿瘤患者常伴随血液高凝状态,易引发静脉血栓或肺栓塞,而血栓栓塞是癌症患者的第二大致死原因。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肺癌等患者的高凝状态,降低血栓风险,从而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韩国一项针对70万人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长期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与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这一机制为阿司匹林在癌症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初步依据。

    二、抗癌机制:从抑制肿瘤生长到激活免疫

    1. 结直肠癌的分子靶向作用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代谢产物水杨酸盐可通过激活AMPK酶,抑制癌基因c-MYC,进而诱导肿瘤抑制性miRNA分子(如miR-34a/b/c)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转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作用独立于p53通路,为p53缺失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 免疫系统的“解锁”功能

    2025年3月《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揭示了阿司匹林抗转移的新机制:血小板分泌的血栓素TXA2会抑制T细胞的抗癌活性,而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1酶减少TXA2生成,解除T细胞的免疫抑制,显著增强其对转移癌细胞的杀伤能力。动物实验显示,阿司匹林治疗可使小鼠转移灶减少,血清TXA2水平降低63%,并促使“超级T细胞”数量增加2.3倍。

    3. 联合化疗的增效潜力

    临床前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与顺铂联用可逆转非小细胞肺癌的耐药性,增强化疗敏感性,抑制肿瘤迁移。

    【重磅】阿司匹林抗癌研究新进展:从抗凝到免疫激活的跨领域突破(图1)

    三、争议与风险: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

    尽管多项研究支持阿司匹林的抗癌潜力,但其临床应用仍存争议。

    1. 疗效待验证:部分研究(如针对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分析)显示,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降低29%的发病率和24%的死亡风险,但此类结论尚未形成医学界共识,机制亦未完全明确。

    2. 副作用风险: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溃疡等不良反应,尤其在老年患者中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四、未来方向: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

    1. 精准化治疗:需进一步明确阿司匹林对不同癌症类型(如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的适用人群及剂量,结合基因检测筛选受益患者。

    2. 联合疗法开发:探索阿司匹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物的协同作用,或可提升现有疗法的抗转移效果。

    3. 临床试验推进:目前多数证据来自动物实验或观察性研究,亟需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临床价值。

    阿司匹林的抗癌潜力正从“偶然发现”迈向“机制驱动”的研究阶段。其低成本、易获取的特点使其有望成为癌症辅助治疗的重要选项,但临床推广仍需权衡疗效与安全性。未来,随着分子机制的深入解析和精准医疗的发展,这一百年老药或将在抗癌领域焕发新生。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侵权必究!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具体用药指引请咨询主治医师
    2025-04-01 12:31:4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