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议伊始,内科专场会议主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洪兵院士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进行了大会致辞,两位专家指出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肺癌治疗的热点,也是本次论坛讨论的焦点。NSCLC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云教授指出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mNSCLC)而言,一线治疗帕博利珠单抗+仑伐替尼(PD-L1 1%)、帕博利珠单抗+CTLA4(PD-L1 50%)、M7824(T
会议伊始,内科专场会议主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洪兵院士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进行了大会致辞,两位专家指出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肺癌治疗的热点,也是本次论坛讨论的焦点。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云教授指出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mNSCLC)而言,一线治疗帕博利珠单抗+仑伐替尼(PD-L1 ≥1%)、帕博利珠单抗+CTLA4(PD-L1 ≥50%)、M7824(TGF- β/PD-L1)(PD-L1 ≥50%)以及阿特利珠单抗+TIGIT抑制剂(PD-L1 ≥1%)均告失败,尚未找到突破点,需要积极探索新靶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联合。
LAG3抑制剂联合PD-1/PD-L1单抗、国产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PD-1/PD-L1单抗正在研究中,希望能够在序贯/联合、单抗/小分子药物、最佳治疗模式和最合适治疗人群等问题上,给予我们更多答案。
抗体偶联药物(ADC)与PD-1/PD-L1的联合治疗崭露头角,希望能够在未来能够给患者带来获益。
在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的TIL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特征颇具前景,肠道AKK菌群仍需探索,多维度生物标志物整合等待完善。
对于EGFR突变人群,TKI耐药后化疗联合免疫的治疗选择,需要寻找获益人群,而TKI耐药后的四药联合能够给患者带来显著获益。
在新治疗方式/新药方面,新抗原疫苗疗效差强人意,TILs疗法颇具前景,而溶瘤病毒还面临着种种挑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胡毅教授指出,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及其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肿瘤克隆性和选择性压力的进化过程,决定了免疫治疗耐药反应的规模及其持续时间的长久。
免疫治疗耐药的特殊模式包括寡进展、快速进展(FP)、超进展(HPD)、初期死亡(ED)。
克服免疫治疗耐药需要考虑抗原提呈和T细胞活化、T细胞转运和肿瘤浸润、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杀伤活性。
基于生物标志物和特定耐药性模式的个体化治疗可能是预测、预防和克服免疫治疗耐药的最佳途径。
在讨论环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许斌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卢红阳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丽萍教授围绕免疫治疗耐药的模式和治疗进展,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予人思考。
广东省人民医院周清教授指出,影响免疫治疗进展后再挑战的可能相关因素包括患者的ECOG体力状态评分的状态、PD-L1的表达以及两次ICI相距的时间等。如果治疗达2年停药,停药后复发,ICI再治疗仍可有效,而初治未满2年进展后再挑战获益相对较小,进展后持续ICI治疗似乎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对于进展后再挑战的安全性,任何等级不良反应(AEs)的发生率在进展后继续给药的患者中较高,但3/4级AEs上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给药总时长有关。
未来,在PD-1单抗和PD-L1单抗再挑战的先后顺序、药物切换以及联合治疗对于单药进展后患者是否有效等问题上,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讨论环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肖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孟睿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际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李曦教授围绕免疫治疗进展后再挑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给予临床诸多借鉴。
2025-04-24 15:17:10
2025-04-24 15:10:38
2025-04-24 15:04:37
2025-04-24 14:52:48
2025-04-24 14:44:33
2025-04-18 12:13:50
2025-04-15 15:53:40
2025-04-15 15:49:55
2025-04-15 15:47:08
2025-04-15 15:42:23